滴……滴……滴……
初冬时节,在合肥本源量子计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(以下简称“本源量子”)实验室里,4台正在同时运行的国产量子计算机发出阵阵低鸣。90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、本源量子轮值董事长兼量子测控中心总监孔伟成,正在为即将发布的新型中国量子计算机“悟空”测控系统,做最后调试。
4台量子计算机的对面,是国内第一条量子芯片生产线的测试线。洁净无尘的实验室里,同为90后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贾志龙也在这里为“悟空”调试其量子芯片——“悟空芯”。
“算盘和现有计算机的算力差距,就是现有计算机和量子计算机的算力差距。”贾志龙说,普通计算机运算15万年的数据,量子计算机可能只需1秒。
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,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、人才强国战略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,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,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。在中国不同时期的“科技新赛道”上,总是有一群青年在奋力奔跑。
“中国最早一批搞量子计算研发的人是‘站’着研究的。当时的实验室简陋到只有一张桌子、一把椅子。唯一的一把椅子被坐坏了,那就‘站’着工作。”回忆起20年前开启量子计算研究的那一幕,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、本源量子首席科学家郭国平依然唏嘘不已:“那时候,我们几个20多岁,感受到国外在量子计算上开始发力,意识到中国的量子计算必须立刻起步。”
当前,国内外量子科技主要在3个方向展开激烈竞争:量子计算、量子通信、量子测量。“中国的量子计算机不能躺在实验室里,要走出实验室和科研院所、政府机构,和企业紧密联系在一起,形成产业化合力。”本源量子联合创始人、中国科学院院士、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主任郭光灿说。
在实验室里,活跃着一群新时代“量子青年”的奋斗身影。本源量子有200多名科研人员,平均年龄不到27岁,科研骨干队伍中硕士博士占比高达60%。
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在实验室采访时,看到量子计算机旁有一叠白大褂,没有姓名也没有编号。“夜深人静时往往是突破科研难点的最佳时机,躺在床上入睡时最容易想到测控问题的新点子,然后马上冲去实验室验证,经常会忘穿白大褂。”测控中心员工程万青解释说,后来部门索性在实验室常备10多件干净的白大褂,供夜里突发灵感的人使用。
灵感蕴藏在拼搏中。90后的李叶参与了本源量子发布的首款量子计算流体力学应用软件——本源量禹的研发。“当时我们七八个博士、硕士挤在一个不足7平方米的小房间里,利用国庆假期,一起对着电脑不断验证、思考代码模块优化。”他说。
“就是凭着这股拼搏精神,这5年来,本源量子始终保持在国际量子计算‘第一方阵’。”采访中,郭国平告诉记者,本源量子将在近期发布新型中国量子计算机“悟空”。
“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、买不来、讨不来的。”本源量子总经理张辉说,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“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,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,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”,这为企业和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发展指明了方向。在他看来,当前还应当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,强化目标导向,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。
据了解,本源量子牵头成立了国内量子计算产业联盟,近40家企业加入,重新整合了上中下游的产业链和业务版图。在应用层面,量子计算的算力能为金融、生物化工、医药、智能制造等领域赋能,将带来一系列的行业变革。
为了让更多的企业和创业者也能踏上量子计算所开辟的这条新赛道,本源量子搭建量子计算应用平台,开发者不需要有量子计算的背景,只需要掌握经典的编程能力,就能够开发量子应用,由此降低了门槛,促进了整个量子应用生态快速发展。
在这一应用平台的支撑下,中国计算机学会第二届“司南杯”量子计算编程挑战赛即将开赛。该赛事面向在校大学生和社会人士,首届就有近700支队伍参赛,预计今年参赛队伍会进一步增加,比赛将提升中国量子计算编程的整体水平,发现、集聚和培养量子计算编程人才。
“我们这一辈人更希望看到中国量子技术走向全球,一代代年轻人为量子信息产业贡献力量。”郭光灿说。
(代群对本文亦有贡献)
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 王磊
《中国青年报》 ( 2022年12月23日 02 版)